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现任领导
学院文化
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
学科科研
学科简介
科研平台
科研团队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师资队伍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
动物生产与智慧牧业系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系
水产与经济动物养殖系
中心实验室
荣休教师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就业信息
党建工作
组织设置
党建活动
学生工作
校企合作
榜样力量
师者榜样
学子榜样
校友风采
资料下载
网站首页
动科快讯
通知公告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现任领导
学院文化
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
学科科研
学科简介
科研平台
科研团队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师资队伍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
动物生产与智慧牧业系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系
水产与经济动物养殖系
中心实验室
荣休教师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就业信息
党建工作
组织设置
党建活动
学生工作
校企合作
榜样力量
师者榜样
学子榜样
校友风采
资料下载
论坛讲堂
论坛讲堂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我院30-42期日新论坛顺利举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7-07
本网讯(通讯员 韩笑) 2022年7月5日,学院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中等专家学者走进“日新论坛”传经送宝,本次论坛设在黄河迎宾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学院全体教师及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共享“学术大餐”。
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进行专题报告
第30期日新论坛,特邀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以《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为题进行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我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发布的重大意义,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特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及其开发利用等相关工作,同时时书记也指出由于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的变化、国外品种杂交改良冲击以及保种工作局限性等原因,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也面临丢失的风险。随后时书记从种业振兴和地方资源开发两个角度阐述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方向。时书记认为,我国独特的畜禽遗传资源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是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根基,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利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宁进行专题报告
第31期日新论坛,特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宁以《我国鸡种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题进行专题报告。报告介绍了我国目前鸡种业战略背景、国内外鸡种业发展趋势和现状、我国核心种质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水平、鸡种业科技创新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鸡种业发展的关键制约问题等内容。提出产量性状持续改进,突破性品种培育等重点研究问题。未来家禽遗传育种主攻方向集中在节粮高效、蛋鸡超长产蛋期技术集成、肉品质的精细调控和繁殖性能的提升等方面。最后总结了我国鸡种业的发展规划与战略布局,并提出了对未来鸡种业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肉鸡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进行专题报告
第32期日新论坛,特邀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肉鸡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以《肉鸡种业技术发展趋势》为题进行专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国际肉鸡种业现状,市场现状以及我国肉鸡种业的发展成效。我国通过建立地方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体系,健全肉鸡高效繁育体系等等手段,创建了宝贵的资源库,使得我国黄羽肉鸡等品种的自主育种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促进肉鸡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等。介绍了我国白羽肉鸡种源依赖进口,黄羽肉鸡育种效率低,缺乏核心品种,以及育种新技术应用程度相对较低等种业发展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最后从抗病选育技术,分子标记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肉鸡种业技术研发的进展。
东北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单安山进行专题报告
第33期日新论坛,特邀东北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单安山以《非粮型饲料资源研究与利用》为题进行专题报告,随着畜牧业发展,饲料资源短缺、养殖效率与效益低下、畜产品质量与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中国面临着粮食与饲料安全的挑战与风险。单安山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深度挖掘非粮型饲料资源、提高养殖效率是解决我国饲料资源短缺的潜力所在。基于此,其团队在尾菜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霉菌毒素脱毒技术以及猪低蛋白营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利用发酵体系和青贮技术成功对大白菜尾菜和籽用南瓜叶进行饲料化处理;霉菌防控与霉菌毒素解毒技术研发;猪低蛋白营养技术开发和利用等。最后,报告提出应围绕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攻关,从内部挖潜,减少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防范中国饲料安全问题。
中山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体系首席陈瑶生进行专题报告
第34期日新论坛,特邀中山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体系首席陈瑶生以《新形势下区域性种猪繁育体系建设探讨》为题进行专题报告,他以详实的数据、图表和案例讲述了生猪市场价格低迷、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下降背景下,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危机下把握机遇。他结合行业前沿剖析了科学化育种理念、育种过程、育种积累以及最终价值实现,提出“猪育种应当为谁服务”这一关键问题,讲述了PIC基于瘦肉率、初分割重、嫩度以及PH等选育方向,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产效率,构建绿色高质量畜牧业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教学名师陈代文进行专题报告
第35期日新论坛,特邀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教学名师陈代文教授以《生猪健康养殖中的营养保健新理念》为题进行专题报告,报告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生猪产业一直面临着生产成本过高、产业竞争弱、环境污染严重、优质饲料紧缺等突出问题。因此,从营养角度进行科学养殖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营养供给是动物健康生长的前提,是保障畜禽遗传性能发挥的基础。陈代文教授从三个维度讲述了营养与宿主免疫性能、营养与机体肠道健康、营养与致病因子的关系,并结合“吃什么”、“吃多少”和“怎么吃”阐释了营养技术的本质,最终通过添加营养素、营养源、功能添加剂等改善饲料营养结构以达到增强免疫力、保障肠道健康、降低致病因子的目的。陈教授团队多年来围绕生猪健康养殖开展研究,在无抗背景下提出增强仔猪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的3F营养技术:Formulation,Fermentation,Fluid feed,有效解决了无抗条件下仔猪断奶后腹泻和生长受阻,缓解“断奶应激综合征”。
英国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教授Ian C. Dunn进行专题报告
第36期日新论坛,特邀英国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教授Ian C. Dunn以《Bone quality in laying hens; from eQTL to functional solution》为题进行专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利用爱丁堡大学培育的一个F2杂交群定位到一个骨骼质量相关的QTL。并结合高和低骨强度基因型的胫骨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一个高度差异表达的基因共同定位在QTL上,即胱硫醚β合成酶(CBS)。报告介绍了CBS是一碳代谢的一个组成部分,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是CBS的底物,高半胱氨酸会干扰胶原蛋白基质的交联,对骨形成至关重要。高半胱氨酸可以用甜菜碱作为甲基供体,重新甲基化为蛋氨酸,这是产蛋鸡的一种限制性氨基酸。而进一步的实验发现通过饲喂甜菜碱(一种广泛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可以减少血浆中的高半胱氨酸,从而改善产蛋鸡的骨骼质量。最后,lan教授总结了决定骨骼质量遗传的因素,以及发掘复杂性状背后的机制对改善动物健康和生产提供了潜在的价值。
牧原集团董事长、博士生导师秦英林进行学术交流
第37期日新论坛,特邀牧原集团董事长、博士生导师秦英林以《牧原智慧养猪模式的创新实践》为题进行学术交流,介绍了牧原发展经营、产业布局等基本情况,深刻分析了当前业内智能养猪整体形势,就牧原“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的养殖新模式进行阐释,提出牧原将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创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设备与软件技术,应用到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整个养猪产业链升级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进行学术交流
第38期日新论坛,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以《构建中国特色低蛋白多元化日粮配制技术体系》为题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以“为何构建低蛋白多元化饲料配方技术体系”这一问题为开端,引出了我国饲料原料资源短缺,玉米、大豆等原料主要依赖进口,存在人畜争粮且粮食安全问题不可控等问题,提出当下畜牧行业要从“节流开源、降本增效”两个方面构建中国特色低蛋白多元化饲料配方技术体系。谯院士指出,猪营养亟需精准供给与数字化实现,未来的精准饲养创新方向即如何更精确地制定饲料配给,以最大限度提高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最小化负面影响。此外,谯院士表示会从日粮碳水化合物组成与蛋白质氨基酸适配、新型蛋白饲料资源开发、地缘性饲料资源开发、提高饲料养分利用效率的饲料添加剂高效制等层面开展“十四五”专项精准营养项目的布局,助力粮食节约行动见实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水禽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进行学术交流
第39期日新论坛,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水禽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以《肉鸭育种技术创新与高效新品种培育》为题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从我国饲养的主要肉鸭品种,我国肉鸭出栏量、产肉量与产值,肉鸭产业为多元化的食品加工业、餐饮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肉鸭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接着从北京烤鸭坯生产需要“填鸭”过程中突出问题,英国樱桃谷公司垄断我国瘦肉型肉鸭品种30年,我国鸭肉消费市场需要多元化的肉鸭品种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肉鸭种业过去存在着严重的品种危机。系统介绍了团队开展的肉鸭关键性状的高效选育技术,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的北京鸭参考基因组构建等工作,最后介绍了团队实施“千鸭 X 组计划”的研究工作,包括鸭体格大小主效基因的鉴定,鸭白羽基因的解析,Tasp1基因调控肉鸭肌纤维直径与密度机制,MAGI3 基因调控鸭胸肌肌束膜厚度与肌间脂肪含量解析,鸭绿壳蛋调控基因鉴定,与鸭脖重量高度关联关键基因鉴定,鸭甲肝病毒Ⅲ型(DHAV-3)抗病育种技术和优质肉鸭配套系选育与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解析研究。侯院士相关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肉鸭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国外瘦肉型肉鸭品种对我国的垄断。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军民进行学术交流
第40期日新论坛,特邀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军民以《畜禽肉品质评价与营养调控研究进展》为题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介绍了畜禽肉蛋品质评价与营养调控技术,汇总了我国现有畜禽品种,阐明了国内畜禽品种的优缺点。以湖羊、平凉红牛、莱芜猪、乌鸡等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以肌内脂肪、风味物质、微量元素硒和药用功能为切入点,建立了基于高通量组学的品质评价技术和优质畜禽肉蛋生产技术,揭示了其营养功能机制。最后张军民概述了下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即对畜禽肉品质调控、营养风味提升以及推进品质育种的工作。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肉羊体系首席科学家金海进行学术交流
第41期日新论坛,特邀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肉羊体系首席科学家金海以《中国肉羊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题进行学术交流,从中国肉羊产能、羊肉消费数量变化以及规模化养殖情况讲解了中国肉羊产业发展现状,揭示了肉羊产业面临的疫病、羊肉酮体等级标准缺失、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育种方向存在误区等挑战。指出,中国肉羊产业发展正处于“两转双增”的关键阶段,即“肉羊生产结构”的转型、“肉羊养殖方式”的转型以及南北方部分地区肉羊饲养数量的增加。随后,报告提出了精准管理、打造品牌、构建肉羊经济杂交生产体系、推广福利化养殖、升级改建羊舍环境设施设备等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他表示,推进肉羊养殖全产业链的“升级换挡”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国家杰青赵书红进行学术交流
第42期日新论坛,特邀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国家杰青赵书红以《猪基因组育种: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应用》为题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从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切入,提出种猪质量决定养猪产业效率,而育种是提升种猪质量的关键措施。针对如何提高育种措施、基础研究、育种技术、技术落地等展开详细讲解,并重点阐述了如何提高基因组选择技术来提高育种效率、猪基因组的芯片发展,概述了其团队利用整合组学策略,鉴定出大批侯选功能突变位点,为因果突变解析、育种芯片优化等提供了重要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开发出猪80K液相功能芯片。最后还介绍了其团队关于基因组调控元件鉴定,液相芯片研发以及调控元件互作图谱解析出猪产肉相关性状的基因调控网络等重要研究成果。
与会师生认真学习
为期一天的日新论坛中,与会师生认真聆听报告,深入学习领会,积极分享交流,学术氛围浓厚。
至此百廿校庆,此次论坛通过邀请各个领域里顶尖的科学家,分享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将对师生学术素养的提升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附各期主讲嘉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