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
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当时。
长期以来,广大动科人
在科技创新领域,贡献才智、勇攀高峰;
在乡村振兴领域,挥洒汗水、深耕沃土;
在绿色发展领域,辛勤奋斗、播种希望;
在社会服务领域,贡献力量、温暖人间;
在卫国戍边领域,奉献青春、奋勇担当;
今天,我们把笔触对准青春的他
用文字记录他扎根基层一年间的奋斗之姿
个人简介:
李佳诚,男,汉族,中共党员,动物科学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任院学生会创新创业部干事、班级学习委员;荣获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县优秀志愿服务者、院科研创新之星、院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10余项。
现任安阳市汤阴县宜沟镇翻身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事迹材料:
2024年,可能会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从在校生身份转变成毕业生、校友的身份,这一年,我同时迎来了“省选调生获录”和“考研上岸”两个喜讯,面对这份“幸福的苦恼”,我很快有了答案——我要到基层去。
于是,2024年8月,我踏上了宜沟镇翻身街村这片广阔的土地。
从0到1:初心不改,虽远不怠。初到翻身街村,内心的忐忑如潮水般涌来。面对基层大大小小的事务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从城市到农村、从校园课堂到乡间田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基层的实际操作很难接轨,如何将“三门”干部的“书生气”与基层工作的“烟火气”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驻村后,我虚心向村支书和其他村干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结合专业所学做好村党建工作、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工作,一桩桩一件件都历历在目。
从1到10: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基层工作的形象比喻。基层作为上通下达的桥梁纽带,既要我们“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工作以来,让我有了很多“第一次”的体验:第一次组织村里全体党员开展党日活动、第一次写时评信息、第一次入户走访、第一次见凌晨的宜沟镇、第一次接“烫手的山芋”做“热锅上的蚂蚁”……大大小小的事情扑面而来,工作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但成长也毫无疑问是迅速的。每当感受到自身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不再是那个面对工作无从下手的“萌新”时,内心就又充满了力量和干劲。
从校园到基层:母校精神,助力成长。从校园的书香到乡间的尘土,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这一身份转变,赋予了我新的责任与使命。这不仅是一场职业的跨越,更是一段心灵的历练与成长的洗礼。在母校的怀抱里,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在老师的目光中,我找到了前行的勇气。在宜沟镇的日日夜夜,我始终牢记河南农业大学“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在广阔的土地上摸索前行,每一次的考验,都是对初心的锤炼。基层工作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厚重与深远,也让我明白,唯有将静下心来,迈稳脚步,才能真正理解人民所需,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
从天边到身边:深耕基层,润泽初心。“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层是治理国家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将党的利好政策“吃透”、“讲透”,将基层一线跑遍、跑深,真正了解群众实际所需,才能把群众工作落实在口碑里,做实到群众的心坎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用青春和汗水奋力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李佳诚,男,汉族,中共党员,动物科学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任院学生会创新创业部干事、班级学习委员;荣获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县优秀志愿服务者、院科研创新之星、院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10余项。
现任安阳市汤阴县宜沟镇翻身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事迹材料:
2024年,可能会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从在校生身份转变成毕业生、校友的身份,这一年,我同时迎来了“省选调生获录”和“考研上岸”两个喜讯,面对这份“幸福的苦恼”,我很快有了答案——我要到基层去。
于是,2024年8月,我踏上了宜沟镇翻身街村这片广阔的土地。
从0到1:初心不改,虽远不怠。初到翻身街村,内心的忐忑如潮水般涌来。面对基层大大小小的事务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从城市到农村、从校园课堂到乡间田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基层的实际操作很难接轨,如何将“三门”干部的“书生气”与基层工作的“烟火气”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驻村后,我虚心向村支书和其他村干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结合专业所学做好村党建工作、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工作,一桩桩一件件都历历在目。
从1到10: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基层工作的形象比喻。基层作为上通下达的桥梁纽带,既要我们“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工作以来,让我有了很多“第一次”的体验:第一次组织村里全体党员开展党日活动、第一次写时评信息、第一次入户走访、第一次见凌晨的宜沟镇、第一次接“烫手的山芋”做“热锅上的蚂蚁”……大大小小的事情扑面而来,工作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但成长也毫无疑问是迅速的。每当感受到自身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不再是那个面对工作无从下手的“萌新”时,内心就又充满了力量和干劲。
从校园到基层:母校精神,助力成长。从校园的书香到乡间的尘土,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这一身份转变,赋予了我新的责任与使命。这不仅是一场职业的跨越,更是一段心灵的历练与成长的洗礼。在母校的怀抱里,我遇见了最好的自己;在老师的目光中,我找到了前行的勇气。在宜沟镇的日日夜夜,我始终牢记河南农业大学“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在广阔的土地上摸索前行,每一次的考验,都是对初心的锤炼。基层工作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厚重与深远,也让我明白,唯有将静下心来,迈稳脚步,才能真正理解人民所需,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
从天边到身边:深耕基层,润泽初心。“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层是治理国家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将党的利好政策“吃透”、“讲透”,将基层一线跑遍、跑深,真正了解群众实际所需,才能把群众工作落实在口碑里,做实到群众的心坎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用青春和汗水奋力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