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技学院源自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畜牧学科,溯源于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3年招收蚕科预科班学生,1927年成立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畜牧系,1930年改为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1952年调整为河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93年畜牧兽医系更名为牧医工程学院。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9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畜牧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6月独立建院。
学院发展定位是“突出畜牧学科产教融合、实践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国家乡村振兴和养殖行业发展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行业认可的活力、和谐、高水平特色学院;发展理念是“开放办院,教学立院,科研强院,行业兴院,活力荣院”。学院秉承“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院训,弘扬“团结奋进、力争上游、遵从集体、爱我动科”的学院精神,坚持“为学、为范、为实、为先”的办学宗旨,守初心,担使命,谋发展,培育新时代畜牧行业高层次人才。
学院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生产与智慧牧业系、水产与经济动物养殖系、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等5个教学单位,建有包括郑州市、原阳县、许昌市3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牧原集团、河南正大、固始三高、华都峪口等70余家签约合作。拥有动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智慧养殖河南省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畜禽生物育种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动物生产虚拟仿真智慧教学研究实验室等省级以上教学平台7个。设有省现代畜牧业学科群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1个、畜牧学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与饲料科学等省二级重点学科4个。建有国家级草种资源圃、农业部畜禽资源(家禽)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现代畜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家禽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76项、年均科技经费1800万元;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8项、授权技术发明专利100余项。
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努力打造一只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其中博士占比95.7%;设有家禽、生猪、草食动物、营养、饲草、水产与经济动物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6个。获得国家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3个、河南省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青年英才2人,农业农村部神农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各1人,中原英才计划人才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
学院现有畜牧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设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饲料工程、生物育种(动物学)等本科专业5个,其中动物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校本科生145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56人。坚持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成果分别被评为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2门课程先后被河南省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
学院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承办河南省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论坛暨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动物育种科技与健康养殖分论坛”、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营造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举办企业家、行业名人、优秀校友等介绍行业发展形势的“笃实讲堂”,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介绍学科研究前沿的“日新论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生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奖项,学生在全国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水族箱造景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十余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累计200余万元;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在55%以上,毕业生以作风踏实、基础牢固、素质全面、富于创新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数据统计截止2025年9月)